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是由于视网膜功能退化而引起的疾病,主要症状为夜盲、视野缩小。在生活中,也有一些人会出现夜盲症,但并不一定就是患了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因此发现了夜盲以后,应及时到医院检查,以便确诊疾病。那么视网膜色素变性为什么会出现夜盲症状呢?
夜盲是夜视力差或根本不能看见。发生夜盲主要为视网膜的杆细胞功能不良,暗适应障碍,是眼底周边部病变的表现;极度向心性收缩的管状视野也可出现夜盲。夜盲可为先天性,也可为后天病变所引起,有的为遗传性,婴儿维生素a缺乏导致角膜软化,早期也表现夜盲。
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发生夜盲,主要是由于视网膜的杆细胞功能不良,暗适应障碍所致。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早期即表现入暮或黑暗处视物不清,行动困难,至天明或光亮处视力恢复正常。随着年龄的增长,病变日渐加重,夜盲症状日趋严重,后中心视力也随之下降,导致失明。
对于眼睛部位的并发症,常见的是后极性白内障。一般发生于晚期、晶体混浊呈星形,位于后囊下皮质内,进展缓慢,后可致整个晶体混浊。约1%~3%病例并发青光眼,多为宽角,闭角性少见。有人从统计学角度研究,认为青光眼是与本病伴发而非并发症。约有50%的病例伴有近视。近视多见于常染色体隐性及性连锁性隐性遗传患者。亦可见于家族中其他成员。聋哑病兼患本病者亦高达19.4%。视网膜与内耳Corti器官均源于神经上皮,所以二者的进行性变性可能来自同一基因。
皖ICP备17025214号-2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1842号 广审号:(合)中医广【2024】第09-03-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