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骨头为什么会“长在一起”?
在医学领域,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令人关注的疾病,它常常会导致患者的骨头“长在一起”,严重影响患
者的生活质量。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骨头出现这样的变化呢?
强直性脊柱炎的基本概况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还可
能伴发关节外表现。该病好发于青壮年,患者一般先出现腰背痛或僵硬,可伴有乏力、消瘦、长期或间
断低热、食欲减退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的脊柱活动会逐渐受限,甚至出现驼背畸形、关节强
直等严重后果。目前,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是遗传和环境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
结果。
骨头“长在一起”的病理机制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头会“长在一起”,也就是骨头融合,这与该病的基本病理改变密切相关。其基本
病理改变是肌腱、韧带、关节囊等组织的慢性炎症和骨化过程。
在疾病早期,炎症会侵袭脊柱和骶髂关节等部位。炎症因子不断刺激,使得这些部位的组织处于持续
的炎症状态。以骶髂关节为例,炎症会导致关节软骨被慢慢吞噬,原本关节头和关节窝之间的隔断逐
渐消失。就像有医生形象地比喻,人体抗原在特定情况下,如同“子弹”一般,其第一爆炸点往往就
在骶髂关节处,这里的关节软骨被这些“子弹”破坏,关节头慢慢就和关节窝长成一块骨头。
随着病情的进展,炎症不仅局限于骶髂关节,还会慢慢向上蔓延至脊柱的其他关节。脊柱的骨突、脊
柱旁软组织等部位也逐渐出现炎症、骨化。在炎症的刺激下,身体会启动自我修复机制,但在这个过
程中,会出现异常的骨增生。原本正常的组织逐渐被新生的骨质所替代,相邻的椎体之间开始形成骨
桥,就像桥梁一样将原本独立的椎体连接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骨桥形成,最终导致脊
柱的多个椎体融合在一起,使得脊柱变得跟竹节一样,活动受到极大限制。
影响骨头融合的因素
确诊时间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很少一发病就能确诊,往往会推迟五到十年。对于年龄偏大、诊断较晚的患者,可
能在确诊时就已出现骨融合。不同时期的诊断标准也对骨融合有很大影响,比如2010年以前采用的诊
断标准更适合晚期患者,而2010年后随着骶髂关节MRI的应用,能发现更早的脊柱关节病,这在很大
程度上减少了骨融合的发生。
病情控制情况
虽然一些患者能在早期得到诊断,但如果病情控制得不好,反复出现骶髂关节或脊柱的炎症活动,到
晚期时就容易发生骨融合。一般来说,C反应蛋白较高或诊断早期出现骨侵蚀的患者更容易发生骨融合。
应对与展望
目前,强直性脊柱炎尚无根治方法,但多数患者在规范治疗后可以控制病情、减少脊柱畸形和关节强
直的发生,避免或延缓严重的脊柱和关节畸形。患者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
遵医嘱进行治疗。同时,自我管理对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也很重要,患者要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经
常锻炼、积极进行康复治疗等。
|
皖ICP备17025214号-2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1842号 广审号:(合)中医广【2024】第09-03-42号